和射手座最配的星座排名
0
2023-03-22
一代文宗梁启超对“唐宋八大家”水平高低的排位。
“唐宋八大家”系明朝人朱右、唐顺之、茅坤等人所推崇,后来逐渐形成流行说法,认为此8人能够代表唐宋文章的最高水平。
不过,后世对所谓“唐宋八大家”的质疑也有不少。
首先,推出这8人的明朝人本身并不知名,就像《唐诗三百首》编者选出的作品并不能代表唐诗的最高水准一样。
其次,唐朝的魏征、马周等人的文章无论格局还是内涵都明显高出“唐宋八大家”的多数人一筹,只是他们的文章未专门结集出版,后世多不了解。
清末民初的一代文宗、历史学家、维新领袖梁启超,对于“唐宋八大家”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。
梁启超的文章曾经影响了一代人,包括青年时代的毛泽东,对梁启超发表的文章总要“一读再读”。梁对“八大家”的看法应该说具有相当权威性。
梁启超引用比明人更早的元人吴澄的话说:“合唐宋之文,可称者七人焉”。
元人所推的只有7个人,少的那个人是苏辙。“后人因草庐(吴澄)所举七人益以子由而为八”。苏轼的弟弟苏辙是被后人添进去的。
梁启超认为,八家里面“地位固自有高下”,水平是有高低之分的,大致分成两档:
其中的柳宗元、曾巩、苏洵、苏辙犹如春秋时期的“宋郑鲁卫”,属于中小国家;剩下的四家犹如“齐晋秦楚”,系大国风范。
梁启超分析道:柳宗元文笔虽好,但写作的范围有限,大多都是些“纪行文”,也就是风土游记,如大家熟知的《永州八记》,光靠这些文章是不能排到前面去的。
曾巩的文章功底扎实,条理清晰,说理透彻,各种文体都有写,“诸体具备”,比柳宗元的写作体裁要多,但文章的格局还不够高,“规模稍狭”。
苏洵、苏辙这两位本来都是排不进的,唐宋之间的文人跟他们水平差不多的有一大批,只是因为苏轼的关系,被凑成“三苏”而文坛地位蹿升。
梁任公认为这两位是“皆附东坡而显者尔”。
这样还剩下4位,梁启超先把苏轼和王安石比较。
他认为苏轼的文笔极佳,属于美文一类,不足的方面是“词往往胜于理,说理虽透达,然每乞灵于比喻,已足征其笔力之不足。”“其气虽胜,然一泄而无余。”
“以东坡文比之荆公(王安石)文,则犹野狐禅之与正法也。”
他说苏轼文章跟王安石一比较,属于野狐禅野路子。
梁启超还举了例子,把王安石的《上仁宗书》与东坡《上神宗书》比较着读一下,高下就立判了。
梁启超说完王安石和苏轼,又继续说欧阳修与王安石。
一般大家都知道欧阳修很推崇年轻的苏轼,主考的时候说这个人文章行世,以后老夫我的文章就没人读了。
不为人知的是,欧阳修也极为推崇王安石,他曾作诗赠王安石:
“翰林风月三千首,吏部文章二百年。老去自怜心尚在,后来谁与子争先。”
这里颇有自己老去后,认为王安石的文章将独领风骚。
王安石比较谦虚,应了一首诗,表示自己水平离韩愈还很远:
“欲传道义心犹在,强学文章力已穷。他日若能窥孟子,终身何敢望韩公。”
梁启超点评道:欧阳修和王安石学文方面都是学的韩愈,不过,后来他们都“尽韩之技而自成一家”了,做到了青出于蓝。
最后,梁启超总结说:王安石以外的7家“皆文人之文”,而王安石则是“学人之文”,前者只是文人作品,王安石的是学者文章。
王安石之文的体大思精,有补于世,“非七子者所能望也”。
他评价,王安石的文章要比其他7位高出一个等次。
看到这里,很多读者也许会问,苏轼的《前赤壁赋》名传千古,似乎王安石没有同类传世散文,梁启超是不是把王安石抬太高了?
关于这个问题,梁启超并没有加以说明。给人的感觉是,梁启超所谓的文章是以“经世致用”的政论文为评定标准的,散文处于次要位置,所以苏轼的地位下降了。
当然,也可能因为梁启超痛感清末面临“千年未有之大变局”,需要把王安石变法的大旗扯出来呐喊一番,故对“唐宋八大家”排位作出了一些带有倾向性的评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