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意躲着某个人是什么心理

情感故事 2023-05-24 16:40:44

在行为上故意逃避某个人,其实是潜意识对自我的不确信。

人与人之间有一种十分微妙的关系,叫做疏离。处于疏离状态的关系,一方渴望摆脱关系,但是在心态上无法接纳新的关系;另一方渴望加强关系,在心态上对现有的关系感到不满。

今天我们来分析前者的心理逻辑,既故意躲着某个人,并且试图摆脱关系,其实是对自我的不确信。不确信自己是否喜欢他,不确信自己是否讨厌他,不确信自己是否会受到影响等等。一个对自我十分确信的人,总是能够妥善处理每一段关系。

躲着某个人,是对自我的不确信

不确信自己是否喜欢他

处在共同生活空间的人,难免抬头不见低头见。当个体不确信自己是否喜欢某人的时候,本能上会出现逃避的心理。这是一种既复杂又矛盾的心理,个体既害怕对方喜欢自己又害怕对方不喜欢自己。

处在这种情况之下,个体无法始终无法摆正自己同他人的关系,只能暂时通过躲着对方来应对尴尬的境遇。一旦个体意识到自己喜欢他,或者不喜欢他,那么一定不会允许一段关系处在一种模模糊的状态中。

不确信自己是否讨厌他

有一种微妙的关系是这样的,你讨厌一个人但是还挺愿意跟对方相处。对于身边的人,有些认知、信念、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是正常的。所以人与人交往一定会产生分歧,但是与此同时需求的满足是真实的。

也就是说,哪怕你讨厌某个人,但是某个人却能够带给你价值(包括物质价值和心理价值),所以你无法完全离开对方。

处在这种境遇中的个体,由于不确信自己是否真的讨要他,也会出现一种逃避的行为。逃避的本质是避免将关系确认下来,暂时将这段关系搁置在模糊的区域,既不否认也不确认。

不确信自己是否会受影响

心里面反感某人,就会刻意躲避某人,这是因为不确信自己是否会受到对方的影响。一个对自我是否确信的人,很难完全受到别人的影响,因为他们有着清晰的自我发展方向。

少数对自我不确信的人,由于害怕受到坏人的影响,所以会故意躲着内心所反感的某类人。

事实上,如果你对自己的信念、认知、价值体系、生活目的足够自信的话,也根本用不着害怕受到他人的影响,反而可以带给他人一种积极的影响。

既不否认也不确认关系,是对选择的逃避心理

本能上对选择感到恐惧的人,也会任由一段关系进入一种既不否认也不确认的状态。选择恐惧症是一种对自我无知的心理,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,不清楚自己想要过怎样的生活,害怕自己走错路,所以宁愿放弃选择也不做出选择。

最让人感到折磨的,也真是这种既不否认又不确认的关系。关系中的一方总是需要付出,但是永远得不到正向的反馈。一方极力加强关系,一方将关系模糊化,时间越久越让人身心俱疲。

从依恋风格上来看,矛盾型依恋者由于不能确信对方会按照自己期望的那样对待自己,所以不确信自己是否要跟对方确认关系。这种矛盾心理,造成了左右互搏的现象,个体为了避免陷入左右互搏的自我消耗中,习得了放弃选择的方式。

放弃选择,就会使得一段关系进入模糊的状态,给人一种既不否认也不确认的感觉。处在这种模糊关系的状态中,对于彼此都是一种消耗。无论是精力还是体力都是消耗,很难有进一步的发展。

如何明确处理好一段关系?

无论对于任何关系,个体都应该尽可能保持一种明确的状态。对于亲密关系而言,如果喜欢对方就大大方方的确认关系,哪怕进一步接触之后发现对方不合适,也要明确的告诉对方。

对于普通朋友、同事关系而言,无论是友好还是反感,都应该给予明确的信号。心里面反感某个人,就要有明确的界限感,防止他人蹬鼻子上脸。

心里面对某人友好,也要尽可能的表现在行动上。避免让关系处于模糊状态,对彼此都是照顾。

一段模糊的关系,对双方都是消耗。无论能不能做朋友,能不能做恋人,能不能成为合作伙伴,都要给予明确而清晰的答复。故意躲着某个人,本质是是对问题的逃避。

之所以躲着某个人,一定是有些问题没有讲清楚。不管是出于面子问题,还是出于对自我不确信问题,都不应该将关系模糊化。要么确认关系,要么否认关系,对彼此都是一个交待。

总而言之,越是明确的关系对彼此越有利。社交中越模糊的关系,是导致人们身心俱疲的罪魁祸首。

相关文章
返回顶部小火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