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觉心里委屈闷得慌时候怎么解决
0
2023-05-24
爱情很奇特,其中充满忧虑,充满希望,而这一切或许正是因为幸福而存在。——博尔赫斯。
有个网络热词叫做“恋爱脑”,早年只在小圈子流行,后来经过郑爽、张檬等明星事件的发酵后,这个网络热词也逐渐走入了大众眼中。
恋爱脑其实指的就是一种爱情至上的思维模式,在恋爱中,那些被称作恋爱脑的人,总是会把全部心思和精力投入这段感情中。
恋人成了自己小宇宙的中心,没了他世界仿佛就会停止转动,久而久之,自己的学习或工作也会因此受到影响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带有这种思维模式的群体中,女性总是占据了更高比例。
随着科学界对人的生理和大脑研究的不断深入,越来越多的人认为“爱情的实质就是一种成瘾现象”,因为爱情的神经机制和模式与其他成瘾现象十分类似。
神经学家多萝西·滕诺夫也曾在《爱情与依恋》一书中指出,爱情总会把人卷入一种迷恋状态中来,而这些迷恋又是非理性且无法控制的。
恋爱虽有很高的成瘾性,但恋爱脑不可取,情到浓时方知苦。
在恋爱中,现任or前任永远是逃不开的话题,其中“现任是不是永远都比不过前任”总是能在网上引起很高的讨论度。
前任固然让人难忘,而在历届前任中,初恋总是占据着最高的地位。
很多女性应该都有过类似的经历,在自己全情投入某段感情后,恋人的初恋却突然杀出来,他不想拾起却没办法拒绝,一起规划的未来全都化为了泡影,认真的自己反而像个小丑。
为何初恋为何总是无可替代?
初恋,通常指人的第一段恋爱经历,也可以指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位恋爱对象。
或许正是因为如此,作为唤起自己最初情感涟漪的初恋,在自己人生中总是显得无可替代。“无可替代”,这四个字已经足够凸显其地位之高。
爱情作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之一,科学家们从未停止对爱情这一现象的研究。我们或许能从心理学上来解释初恋为何会让人有无可替代的感觉。
苏联心理学家蔡戈尼克曾在一项记忆实验中发现了这样的情况:人们对已完成的事情的印象,远不如对未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深刻。
因此人们难以忘记自己的白月光,其实是难以忘记自己那段无疾而终的初恋。
《人类神经科学前沿》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《爱情引起的大脑的改变》的学术论文,大意是积极、浪漫的爱情会对我们的大脑产生一定影响。
初恋作为人们经历的第一段恋爱,其对大脑产生的影响,很可能会影响到你往后的感情经历,这也是人们为何总是能在现任身上找到初恋影子的原因。
据调查,人们的初恋大都发生在13岁~17岁期间,囊括了初中和高中这两个时期,每个阶段呈现出的特征也有所不同。
随着心理和生理不断走向成熟,青少年开始关注和接近异性,初恋意识也开始萌芽。
相比成年人更加世俗和物质的爱情,发生在青少年时期的初恋,就更偏向于心理和灵魂之恋,显得单纯又纯洁。
青春本就令人难忘,更何况是充满了天真与理想情怀的初恋呢?
电影《恋恋风尘》就很好的展现了初恋的美好和不可替代。影片平淡又缓慢的讲述了阿云和阿远这对青梅竹马的故事。
两人从小一起上学放课,男主人公阿远会很自然的帮阿云讲难懂的数学题,接过她手中沉重的米袋,到混乱的火车站接送她。
情窦初开时,女主人公阿云会照顾生病的阿远,给他剪裁合适的新衣服,为他寄去自己内衣的品牌(这一行为有以身相许的意思)。
在火车缓慢驶过铁轨和那片山林后,已经开始服兵役的阿远却在军队宿舍捶床大哭,因为他的阿云,最后却嫁给了为二人传递信件的邮差。
影片最后,男主人公阿远穿着阿云送他的衣服回到了家乡,听着外公说着关于“番薯”的人生道理。阿云已经远嫁,但阿远显然还没有释怀。
正是因为初恋发生在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,就使得其具备了不现实性、脆弱性等特点,能完成爱情长跑最后走进婚姻殿堂的初恋少之又少。
很多人的初恋最后都是无疾而终,而初恋对象也就成了心里的白月光。
爱是连绵不绝的痛苦,直到我确信你也爱我
极少有人一生会只有一次恋爱经历,对于白月光初恋,与其说是“无可替代”,倒不如说是比较特殊。
他们作为自己从懵懂迈向成熟的陪伴者,可以说是教会自己跳第一支舞的人,对于我们自然就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意义。
那些总是在怀念初恋的人,通常都是没有遇到更好的人。如果能和初恋走到最后,那就只管接受身边人的祝福;
而若是与初恋的人生不再相交,未来遇到其他爱人时,也要用更真挚热烈的态度来对待,不要等到失去再来追悔。
“斯人若彩虹,遇上方知有。”
But every once in a while you find someone who"s iridescent, and when you do, nothing will ever compare。
——《怦然心动》